关于摩域体育注册
嗨,大家好!向大家介绍细胞外基质(ECM)中主要成分的力学特性,这些特性对细胞的机械感受和行为至关重要。我们将探讨胶原蛋白-1 (Col-1)、纤维蛋白、基底膜(BM)、透明质酸(HA)、纤连蛋白以及其他ECM蛋白质的力学特性,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细胞行为。
胶原蛋白-1 (Col-1)
ECM的“骨架”主要由胶原蛋白-1 (Col-1)组成,其纤维状结构为细胞提供机械支持。Col-1微纤维具有高达1.2 GPa的刚度,其刚度随纤维的直化和螺旋展开而增加。这些微纤维进一步组装成微孔凝胶,其弹性模量在10s到100s Pa之间,比许多软组织(如肌肉)的刚度低得多。
Col-1网络的力学特性并非静态,而是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弹性、粘弹性和可塑性。在低应变下,Col-1网络通过单个纤维的弯曲来抵抗外部机械加载或变形。然而,当应变增加时,Col-1网络会变得更加僵硬,因为纤维重新排列并重新取向,导致刚度显著增加。
Col-1网络的粘弹性和可塑性归因于其复杂的交联结构。Col-1网络由纤维内部的弱交联、纤维之间的物理缠结和共价交联组成。赖氨酰氧化酶和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等酶促进共价交联,增加刚度。然而,这些交联也是可断裂的,在施加力的作用下会解离,导致纤维长度增加或重新排列,并产生蠕变和应力松弛等时间依赖性响应。
最终,当细胞从ECM中脱离时,弱交联的重新形成会导致永久变形,从而将粘弹性和可塑性联系起来。这些力学特性使得Col-1成为细胞机械感受和细胞行为调节的关键因素。
纤维蛋白
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主要成分,其纤维网络结构与Col-1相似,但具有更低的刚度。纤维蛋白凝胶的弹性模量在100s Pa到低kPa之间,表现出与Col-1相似的粘弹性、应变硬化和可塑性机制。纤维蛋白网络通过弱物理和共价交联(由因子XIII促进)形成。
细胞通过α3β2整合素与纤维蛋白结合。纤维蛋白凝胶在伤口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,因为它们可以促进细胞的粘附、迁移和增殖,并帮助填充伤口。
基底膜(BM)
BM是一种薄而复杂的ECM,分隔上皮和内皮细胞与周围的结缔组织。BM由两个主要层组成:网状层(细胞侧)和IV型胶原蛋白(基质侧),它们通过粘附蛋白entactin相连接。
BM具有纳米孔结构,其刚度范围在100s Pa到10s kPa之间,表现出非线性弹性。细胞通过β1含有整合素和α6β4整合素与网状层中的层粘连蛋白结合。
BM的力学特性对细胞的粘附、迁移和分化至关重要。例如,BM的刚度与肿瘤转移形成相关。此外,重组的BM (rBM)矩阵被广泛用于3D培养模型,以模拟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。
透明质酸(HA)
HA是一种线性多糖,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组织中,与Col-1等其他ECM成分形成网络。HA是一种水合分子,其聚合物链上的负电荷可以吸引水,并提供强大的压缩阻力。细胞通过CD44和RHAMM受体与HA结合。
虽然HA不直接与整合素结合,但它参与机械转导和微突起的形成。微突起是细胞膜上的微小结构,可以与ECM产生粘附,并帮助细胞迁移。HA的分子量与组织力学和机械转导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,但HA的变化与衰老和疾病(如骨关节炎和癌症)相关。
纤连蛋白
纤连蛋白是一种糖蛋白,具有RGD序列,可以与β1和β3含有整合素的细胞结合。纤连蛋白不形成纤维网络,而是依赖于细胞介导的组装。细胞施加的力打开纤连蛋白分子中的隐蔽域,介导交联,导致网络形成。
纤连蛋白在细胞粘附、迁移和细胞外基质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例如,纤连蛋白涂层被广泛用于2D培养研究,而富含纤连蛋白的基质可以由成纤维细胞形成。
其他ECM蛋白质
Tenascin-C: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参与机械转导。
Col-VI和Col-XII:与乳腺癌进展相关。
组织中的复合网络
组织通常由多种ECM蛋白质、网络和细胞组成,其力学特性由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。复合材料,如HA和Col-1凝胶,表现出比单一成分更复杂的力学特性。这些复合网络具有更广泛的力学响应,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性。
组织模拟人工ECM材料
重组的ECM材料在3D培养中存在局限性,例如刚度太低,无法独立调节力学特性。工程水凝胶成为强大的3D培养平台,具有生物相关的力学和信号,以及可独立调节的特性。这些水凝胶可以模拟不同ECM成分的力学特性,并允许研究人员精确控制细胞行为。
总结
ECM成分的力学特性对其网络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,从而影响细胞的机械感受和行为。理解这些特性如何相互作用,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细胞在3D中的行为,对于深入了解机械转导机制至关重要。此外,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开发新的治疗方法,例如使用人工ECM材料来促进组织再生或治疗疾病。
参考文献
Saraswathibhatla A, et.al. Cell-extracellular matrix mechanotransduction in 3D. Nat Rev Mol Cell Biol. 2023 Jul;24(7):495-516.